植入式神經探針是指能夠測量單個神經元細胞的生物電勢并能從外部對神經細胞進行電刺激的微電極陣列,是近二十年來隨醫學、材料學和微電子機械系統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科學成果,對多種腦部疾病的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植入式探針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微電極與細胞界面阻抗過大,從而引起電信號的衰減,影響探針的長期性能。通過在微電極表面構筑一層具有低阻抗、高電荷注入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導電高分子修飾層,可以提高探針的長期穩定性。


本論文以導電聚吡咯對象展開研究工作,旨在通過簡單、經濟的手段合成性能符合需求的神經微電極修飾層,研究合成條件對修飾后微電極的性能影響,探索可用于神經微電極修飾的新型復合材料。論文的第一章綜述了導電高分子聚吡咯及其復合材料的研究進展,介紹了聚吡咯在傳感器方面的應用。論文的第二章以吡咯單體為原料,使用了聚苯乙烯磺酸鈉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兩種摻雜劑,改變電化學聚合條件,分別在表面帶有鉑層的硅片和神經微電極上電化學沉積了菜花狀、緊密堆積的空心球體、圓盤狀及牙膏狀的一系列導電聚吡咯涂層。


討論了對離子種類、吡咯單體濃度及聚合過程沉積電量密度等參數對聚吡咯涂層的形貌及修飾后微電極電化學性能的影響,通過電化學阻抗譜和循環伏安測試發現經聚吡咯修飾后的微電極在1 kHz處的阻抗比未經修飾的微電極降低了3個數量級,充電容量密度可提高至250倍。我們還通過小鼠海馬神經元細胞培養研究了聚吡咯涂層的生物相容性。論文的第三章以吡咯單體和氧化石墨烯片層為原料,使用了聚苯乙烯磺酸鈉和1,5-萘二磺酸兩種摻雜劑,改變電化學反應條件,采用簡單的一步電化學法在導電玻璃表面合成了一系列聚吡咯/氧化石墨烯復合膜。通過紅外光譜、拉曼光譜、X射線衍射、熱重分析和場發射掃描電鏡等手段,對制備的復合材料進行了結構和形貌的表征。


討論了電化學合成方法、對離子種類及濃度、聚合過程沉積電量密度等參數對聚吡咯涂層形貌的影響。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討論了聚吡咯/氧化石墨烯復合材料的電化學共沉積過程及反應機理。并進一步制備了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的聚吡咯/氧化石墨烯復合膜修飾玻碳電極,初步探索了復合膜作為葡萄糖酶電極的應用。論文的第四章是在第三章的基礎上,利用氧化石墨烯片層與吡咯陽離子自由基及聚吡咯之間的靜電作用力,采用電化學方法直接在神經微電極表面合成了具有粗糙表面及聚吡咯包裹氧化石墨烯片層的三明治鼓包結構的聚吡咯/氧化石墨烯復合涂層。


討論了聚合過程沉積電量密度、對離子濃度及氧化石墨烯含量等參數對聚吡咯/氧化石墨烯涂層形貌的影響,通過改變電化學反應條件調控了修飾后微電極的電性能。聚吡咯/氧化石墨烯涂層修飾的微電極在1 kHz處的阻抗小于未經修飾微電極阻抗的10%,微電極的充電容量密度也相應地提高了2.5個數量級,且復合材料修飾微電極的電性能比單純聚吡咯修飾的微電極也有所提高。